青島演藝集團歌舞劇院 原創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創排啟動
現代呂劇
《百川東到海》
近日,青島市委宣傳部精品創作重點扶持項目——原創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創排工作正式啟動。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根據鄭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演出。12月17日上午,歌舞劇院召開了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藝術研討會暨劇目創排啟動會議。
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以1919-1949這段時間為歷史背景,用人物的生活經歷串起繁雜的歷史事件,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數英雄兒女歷盡人間艱難,迎來革命勝利曙光開始嶄新生活的故事。歌舞劇院總經理苗青介紹,該劇主創陣容強大,邀請國內、省內一流團隊進行創作:著名導演李利宏擔任導演、青年劇作家高志娟擔任編劇,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作曲家馬俊擔任作曲、配器,青年作曲家劉俊亮擔任唱腔設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劉鵬擔任舞美設計,特邀山東呂劇十大名家、國家一級演員荊延國和青島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山東呂劇十大名家史萍擔綱主演。
“小說為體,戲劇致用,故事為王,人物為峰。”導演李利宏用十六個字概括了這次創作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的劇構方針。他表示,此次創作以鄭欣女士的長篇力作《百川東到海》做為這部劇的文學母本,在這四十多萬字的文學海洋里孕育出“屬于青島的更屬于時代的呂劇舞臺藝術作品。”這部劇劈開四十多萬字文學海洋的驚濤駭浪,象探尋馬里亞納海溝般終于尋找到一條符合戲劇藝術和青島屬性的創作航道:那就是創作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青島港為戰場,以粉碎日寇從青島港向日本運送百萬中國勞工掠奪陰謀為故事核心,努力塑造好在中國共產黨青島黨組織領導下的嶗山、即墨抗日游擊隊實施勞工營救行動的“主要執行者和參與者”的藝術形象。
劇院領導、主創團隊及演員結合劇目故事發生年代要求,赴青島黨史紀念館、青島市博物館、老城區以及嶗山等地實地采風。大海、礁石、沙灘、石街、洋房、海產、啤酒、教堂、炮臺、嶗山道場、古樹老藤、冬季盛開紅、白山茶花的“紅耐冬”和“白耐冬”的奇樹等等,這些“青島元素”讓李利宏靈感迸發,“把它們堂而皇之的化入本劇,使之成為劇中情節的一部分,細節的一部分,人物性格生成或生活習慣養成的一部分。如既使之成為全劇的文脈根系,文化依托,藝術底蘊,精神鏡像和審美意象。藉此使我們這部劇達到詩化境界的“彼岸”。尤其是“紅耐冬”被李利宏視為全劇的精神支點:“紅耐冬”,它既是全劇主題思想的象征形象,也是全劇聚焦的美學意象,還是劇中人的人格賦能的抽象。
劇院領導陪同導演李利宏、舞美設計劉鵬等主創與呂劇演員見面,介紹劇院演員的具體情況,演員進行了現場戲曲片段表演。
歌舞劇院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白潔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是青島歌舞劇院繼舞劇《紅高粱》、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國·家》之后,集全院之力創作的又一部精品劇目。創排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一方面是弘揚革命文化,學習和傳承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戰斗意志和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了經過浴血奮斗和巨大犧牲,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中流砥柱的歷史規律和歷史必然。另一方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呂劇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青島呂劇有著60多年的發展歷史,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更好的將呂劇藝術傳承發展,打造具有中國式現代化文化特色的現代呂劇作品。
劇組全體演職員將以知重負重的膽氣、攻堅克難的勇氣、事爭一流的銳氣,以飽滿的激情情投入到創排工作中,劇院各部門、各演出團將通力合作、全力配合主創團隊開展創排工作,高質量、高水準的完成各項創作任務,力爭把現代呂劇《百川東到海》打造成為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舞臺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