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垃圾分類“小改變” 幸福指數節節高
2022-12-30 10:53:47
admin
原先“扎根”小區每棟樓下的23處垃圾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3處密閉的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收集站,從此大伙不用再和“又臟又難聞”的垃圾桶為鄰,整個小區更干凈了,遛彎也更舒心了……說起垃圾分類“小改變”帶來的幸福感“大提升”,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北海花園小區的居民們贊不絕口。垃圾分類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辦好這件“民生關鍵小事”,青島市已連續四年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青島市辦實事”項目。據統計,今年以來,青島累計撤并生活垃圾桶點3337處、完成年度計劃的111%,新建密閉分類投放點252處、超額152%完成任務;經過連續三年市辦實事的推動,全市原有3.7萬處桶點已撤除32.4%,升級改造投放點近5000處。越來越多的生活“小美好”匯成社會“大幸福”,成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生動注腳。

密閉分類投放點建設改善了投放環境,也提升了小區品質。
扮靚小區顏值
激發居民垃圾分類“內生動力”
幸福感,來源于生活的細節,來源于身邊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島城市民發現,“撤桶并點”之后,自家小區肉眼可見地變“靚”了,居民的“參與感”也更強了。

膠州市膠北街道灝景苑小區共有222戶居民,7棟樓座。在實施垃圾分類以前,每個樓座旁邊都設有垃圾箱,居民下樓后隨手丟掉垃圾,十分方便。像很多小區一樣,“撤桶并點”在這里起初也遇到了阻力。為做通居民工作,小區物業經理李剛帶領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動員,宣講垃圾分類的好處以及正確分法,最終“撤桶并點”獲得大多數居民的支持,小區里的垃圾投放點由7個減為2個。
“現在小區地面真干凈!”“夏天開窗,再也不怕樓下垃圾箱的異味了。”時間一長,看到小區變美,亂扔垃圾的居民也認識到分類投放的好處,開始自覺按照規定投放。
在加大入戶宣傳分類力度的同時,灝景苑小區還利用宣傳櫥窗、展板和LED顯示屏營造垃圾分類“氛圍感”,樓道里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的標語及科普知識。李剛加入了小區垃圾分類志愿宣講組,把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相關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居民通俗易懂的大白話,用嘮家常的方法介紹給居民,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接受垃圾分類的新理念。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居民自愿參與到垃圾分類的隊伍中來。好的習慣需要時間來沉淀。如今,小區居民對垃圾分類有了新的認識,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好,不少居民成了垃圾分類志愿者。
垃圾分類既是新時尚,也是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指標。今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緊盯“撤桶并點、密閉分類投放點建設”這一影響小區環境和品質的關鍵環節,在為市民營造良好分類投放體驗的同時,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精準化水平提升,促進全民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加快養成。通過“撤桶并點”,改善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微環境”,小區樓座單元門口垃圾分類投放點“臟亂差”現象明顯減少,市民“宜居”感受明顯增強。
細心耐心恒心
推動“新時尚”變成日常“好習慣”
垃圾分類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廣泛性、復雜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需要耐心、恒心,更需要“走心”,讓小區垃圾分類從“新時尚”變成“好習慣”。

目前,全市5613個居民小區實現分類投放設施全覆蓋,累計撤除垃圾分類投放桶點1.1萬處,升級改造分類投放點近5000處,在新增擋雨、洗手、照明等便民措施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區域,增加自動稱重、計量分析、語音提示、監控錄像等智能化功能。通過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整潔度、便民度、美觀度的不斷提升,促進居民小區“微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就地處置資源化
農村濕垃圾變廢為寶
青島通過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四個環節同向發力、首尾呼應,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截至目前,我市已創建完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鎮(街)15個,示范村(社區)200個,提前超額完成市辦實事任務目標。
青島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鎮、示范村全面推廣“四定”(投放定點、收集定時、運輸定車、處置定位)模式,將濕垃圾(廚余垃圾)實現就地資源化處置變廢為寶,讓村民體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前期分類。

作為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鎮,膠州市洋河鎮是水果種植業旺鎮。該鎮結合腐爛瓜果產生量大的特點,建立了1處鎮級廚前垃圾處理中心,每月就地處理廚前垃圾675噸,制成有機肥約176噸,肥料應用于紅色試驗田,村民可共同分享分類成果,分類情況好的村民可免費采摘“綠色果蔬”,讓群眾切身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逐漸從“逼著分”轉變為“比著分”。